邓换伦《小木厂村纪事》赚配网
一部村史,六百年记忆
刘强
小木厂村,是宁武县余庄乡的一个村庄,大约开辟于明朝后期,属于山西大移民的产物。这里扎根在管涔山次主峰——卧羊场龙翻石南麓的山坳,地处汾河与恢河的分界线上,同时也是恢河的始源地。村中一股清泉自尖山脚下涌出,一路向北接纳支流、逐渐壮大,穿城过口奔往朔州,最终出晋入冀、奔腾浩荡,为两岸人民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小木厂村既承接了移民文化的脉络,又因水系与更广阔的地域产生联结。
邓换伦,正是在这片土地上出生、长大,他对这里的一切熟稔于心,更对这里怀有独一无二的情感,而这份情感,最终凝结成了《小木厂村纪事》一书。
1.从封面到目录,一部村史的丰富开篇
翻开《小木厂村纪事》,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村庄历史深处、也通往邓换伦内心深处的时光之门。
展开剩余91%《小木厂村纪事》的封面,是对小木厂村风貌的凝练呈现。上方,航拍图反映的是错落的村屋依偎在山峦与植被的环抱中,充满自然质朴的气息,那是小木厂村世代栖息的家园模样;下方,恢河之水静静流淌,与右下角的恢河始源地形成鲜明呼应。封面右侧,书名“小水厰村纪事”与作者“鄧换倫著”的题字,出自宁武县书法家协会主席、宁武县作家协会理事潘俊英之手,字体苍劲有力。封面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未读文字,乡土纪实的质感已先行扑面而来。
封面背面是作者简介:“邓换伦,字宇晴,1944年5月生于宁武县余庄乡小木厂村,中学一级教师,中共党员。1966年10月参加工作,197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荣获“省级模范教师”称号。先后在余庄中学、二马营八年制学校担任校长,宁武县城关镇中学(宁武县第二初级中学前身)副校长,2004年退休。新千年起,习作诗词,曾用笔名小岭山人、登邑翁,编印诗词小辑《一生爱与情》,收藏于宁武县图书馆。现为宁武县作家协会会员、宁武县书法家协会会员。”这段文字,说明了他与教育、与文学的深厚缘分。
往后翻阅,四页书法作品为该书增添了文化底蕴。第一页是潘俊英为该书所书的“久酝乡愁是,常怀故土情”,短短十字,道尽了邓换伦对家乡的眷恋;紧接着三页,是邓换伦自己书写的:“革命烈士邓三白永垂不朽”“已过世的曾为小木厂的发展繁荣而尽心竭力的先贤们千古”“为家乡之文明进步作出显著贡献的白先保、马福眼、赵元、马存儿、赵瑛、马七娃等,小木厂人世代铭记其功名”,墨痕里,满是对先烈与乡贤的敬重与追怀。而他之所以会写书法,是因为在教小学时常代人写大字报,后来不断练习与实践,最终有了一定的书法功底。
书法作品之后,六页照片记录了小木厂村历届部分支部书记、村长、会计和军人的影像,无论黑白照还是彩照,都是一个个鲜活生命与村庄故事的见证,让村庄的历史有了更具象可感的承载。再往后,是宁武县作家协会主席杜鹃为该书所作的代序《桑榆向晚霞满天——邓换伦〈小木厂村纪事〉》,杜鹃既为该书拉开了品读序幕,还担任了主审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杜鹃与邓换伦早在1999年7月1日宁武县城关镇中学(宁武县第二初级中学前身)挂牌之前,便已交集、相识,当时邓换伦担任该校副校长,共事没几年后,邓换伦便光荣退休。
代序之后,一幅手绘的《小木厂村地理面貌及周边邻里图》以直观的线条,勾勒出村庄的地理格局,为读者理解小木厂村的故事铺就了空间底色。
从目录来看,《小木厂村纪事》内容丰富,涵盖了村庄历史、人口姓氏、传统习俗、村里的学校等诸多方面,既涉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土改、大跃进等不同历史时期下村庄的状况,也记录了生态环境退化、政治文化变迁,以及村里副业、煤矿开采等生产生活情况;同时,教育文化的兴盛、医疗卫生的发展、村容村貌的巨变以及各行各业人才的辈出,又让读者看到小木厂村在新时代征程中的成长与希望。
书里除了主导的“回忆录”篇章,还附带了“马营海的传说”和“荷叶坪写意”两个部分。一“主”两“附”,三个部分主旨统一,均为歌颂家乡壮美、缅怀先祖功德,均体现了对自然、生存、社会以及人文环境的深度思考;但三者在内容表达上又各具千秋,写山描水、记人叙事、说古道今、谈天论地等,彼此互济、珠联璧合,让读者能多维度、全方位地了解小木厂村及相关地域的情况。其中,“马营海的传说”部分收录的老和尚降“水怪”、钵盂扣“雷怪”、木剑刺“风怪”、袈裟覆“火怪”等故事,更为小木厂村的地域文化增添了神话色彩与奇幻妙趣,让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更显厚重。
在书的后记中,邓换伦深情回顾了创作心路,他称自己整理记录的家乡文字,从某种意义上可称作是“家乡之印象”。
2.从酝酿到成书,十年心血的创作实践
《小木厂村纪事》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从2016年前后,邓换伦便开始酝酿该书,只是当时内容尚不成熟;直到加入宁武县作家协会后,他才对底稿重新整理、反复打磨,最终将自己有生以来在小木厂村亲见亲闻的传奇轶事与现实情况悉心整理、记录,汇集成这部“村史”。他说:“趁着在脑海里还有印象,想把村里古往今来的这些故事记录下来,留给村里的人,也留给自己的子孙。”
该书的创作过程,得到了宁武县作家协会的支持与助力。除了潘俊英题书名、杜鹃作代序并主审外,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刘二龙与作家协会会员张云霞,在书籍付印前两个月,接过了邓换伦打印出的原稿,共同承担起编审、校核的工作。
其中,刘二龙投入20多天时间,逐字逐句修正原稿中的错字与病句,确保文本的准确性与通顺性;在此基础上,他先将原稿大致梳理为四个主要部分,再进一步细化拆分为23个小章节,并为每个章节提炼出对应的小标题;针对原稿中“马营海的传说”部分未分章节、内容杂乱的问题,他将其拆分为16个小章节并拟定标题。经他之手,文稿既有了条理清晰的脉络,更有了提纲挈领的目录。
张云霞则从语言、逻辑两个层面为文稿“增色”,结合文本主题与风格,对语言表达进行精细化打磨,并针对部分章节间衔接不畅、逻辑断层的问题,重新梳理内容的递进关系与叙事节奏,让整体阅读体验更流畅。
此外,潘俊英还通过微信沟通,向邓换伦提出了诸多富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为该书的最终呈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3.从书里到书外,邓换伦的乡土情怀与人生轨迹
聊起小木厂村,邓换伦有说不完的话。他在小木厂村读完小学,后到东寨完小、秋千沟林校求学;1956年离开村庄,直至1960年在管涔林局实习一年后返回,在村里劳动,先前在茶坊车马店当会计,后又学习操作锅驼机;1964年冬天(年关前后),他再次回到小木厂村务农,因识文断字,还兼任记工员与夜校、民校的教员;1966年10月,余庄乡公社开会,分水岭大队支书张有娃作为典型代表的发言稿由他代笔;当时公社办农中,邓换伦由此被推荐担任农中教师,后转为民办教师,在分水岭任教时间较长;1974年,他第一次返回小木厂村教书,辗转于乡下,1984年调回余庄乡中学任教。
“教书”是邓换伦人生的关键词。他曾三次在小木厂村教书,其中两次在龙王庙(974年学校升格扩容,村里仍将龙王庙作为学校,正殿和耳房均为教室),分别度过了3年,第三次则是在村里新盖的学校教了1年。从在小木厂村念书,到回小木厂村教书,邓换伦始终认为,“小木厂村的龙王庙是文化的摇篮、人才的摇篮,因为它早被作为学校了”。
这份对家乡的情感,也延伸到了书籍之外。2025年8月17日,小木厂村翻新、龙王庙工程竣工暨五龙王开光大典举办,邓换伦担任前期筹建领导组组长,村里德高望重的贾元仁、吴亮亮担任副组长。此次活动聚焦恢河文明、环境文明和后代文明,正如邓换伦所说:村里过去有挖煤、包小块地的情况,因此对保护环境、保护水土、保护耕地十分关注,只是遗憾自己岁数大了,过去由老一辈流传下来的一些祭神仪式、传统礼仪,已经无法完全记起来了。
目前,他正动笔撰写小木厂村龙王庙动工前后的故事,以及此项善举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等,初拟标题为《绝处逢生》。
4.从退休到桑榆,邓换伦的笔耕不辍与温情坚守
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承上,邓换伦的脚步也从未停歇。2023年8月加入宁武县作家协会后,他在“宁武作家”公众号发表的第一个作品,是现代诗《由阳方口关和长城说开去》;此后,他还发表了《老邓家的“绝活儿”》《龙蛇飞舞怡年景》《入党前后》等文章。2024年6月,古诗词《七律·得裕莜麦酒》在“北岳得裕杯”宁武关诗酒文化主题征文大奖赛中荣获纪念奖;2025年4月,文章《宁武县图书馆——我的精神文化乐园》在宁武县“培育读书风尚 建设书香宁武”世界读书日主题征文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2024年11月16日,宁武县作家协会为邓换伦《小木厂村纪事》举办新书首发式暨会员书籍研讨会,邓换伦现场向作家协会捐赠10本书。会上,大家一致认为,该书文字质朴、文质兼美,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自然、对人文的思考,对文学、对创作的激情。同年12月22日,他又向宁武县图书馆捐赠10本书,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家乡历史文化的珍视与传承。值得一提的是,《小木厂村纪事》共印刷120本,起初邓换伦还担心“发不出去”,最终却被争相索要一空;此前他在2016年编印的《一生爱与情》共印刷230本,也早已被收藏一空。
如今,邓换伦已80多岁高龄,却仍保持着自律的生活:每天下午会沿着滨河公园散步一小时,这份坚持也让他有精力继续“笔耕不辍”。有几次,在宁武县作家协会的活动现场,人们都会被他“精神矍铄、慈光满面”的状态打动,仿佛能从他身上感受到岁月沉淀后的从容与温暖。
不过,生活也给了邓换伦沉重的打击。2025年2月6日(农历正月初九),与他相伴六十载的老伴因脑出血去世,享年78岁。老伴走后,他一度“做什么都没心思了”,痛定思痛后,才决定写写自己与老伴的故事。他说,他们这一代亲身经历过太多苦难,自己的父亲子女多、负担重,这些过往都值得记录。目前,关于老伴的故事已完成手写版的初稿,只是因筹备小木厂村翻新、龙王庙工程竣工暨五龙王开光大典相关活动延误了后续整理,打算等《绝处逢生》完成后,再继续写自己与老伴的故事,初拟标题为《烛照春秋》。
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是已发布的《小木厂村纪事》、诗词小辑《一生爱与情》,还是未面世的《绝处逢生》与《烛照春秋》,每一本书、每一个字,邓换伦都是先手写,再在手机上逐字码字完成。如今,他将80%的精力都用在文学创作上,责成几个女儿轮就为他做饭、料理家务,以便能更专注创作。
正如杜鹃在代序中所言:“80多岁高龄的邓换伦虽腿脚不便,却倾尽风烛残年的脑力、视力、脚力和笔力,将小村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原本对其认知空白的人,能一步到位看到一个时空浩瀚、立体呈现的小木厂村。”邓换伦也由衷感谢小木厂村的历代祖先(尤其祖父母辈、父母伯叔辈)、乡里邻居、全体村民与众多老师,他说:“是他们以亲身实践提供了大量动人素材,以言传与身教、智慧与汗水甚至鲜血与生命,谱写了小木厂村的光明历史,没有他们,就没有小木厂村的与时俱进与繁荣富庶,更不会有自己与这些作品的面世。”这份感恩,也让他更坚定了“回馈家乡、再献余热、谨记乡愁、弘扬祖德”的初心。
5.从历史到未来,邓换伦的乡土情怀与文化担当
《小木厂村纪事》以记事为主、个人观点抒发为辅,用104页的文字,串联起小木厂村的历史沿革、启承转折和发展变迁,也记述了小木厂村的乡情俚俗、家长里短和人文世态。而这些,无一不是村庄文化的根脉。就该书本身而言,不厚,仅0.5厘米;不重,仅244.2克。但书里的内容却十分厚重,纪实与传说交织,历史与当下对话,既承载着小木厂村文化积淀的深沉底蕴,也承载着六百年里岁月沧桑的千钧分量。
邓换伦的《小木厂村纪事》,是一位八旬老人对小木厂村的深沉回望与献礼、絮语与立传,凝聚着他的诸多心血与深情、感恩与期许。该书蕴藏乡思、乡情、乡愁,兼具故事特性和文学特性,聚焦了生活中的点滴,彰显了平凡中的伟大,堪称一部有骨架、有血肉、有灵魂的“村史”。
该书创作的背后,是邓换伦的信仰与坚韧、是邓换伦的乡土情怀与文化担当。在乡土文化亟待铭记与传承的当下,该书有着特殊的时代价值,既为小木厂村留存了一份完整的“文化基因库”,让后人能清晰触摸村庄六百年的历史脉络、发展历程和文化根脉;同时,也为其他乡村的文化记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这与宁武县作家协会倡导的“一人写一村”不谋而合。自2024年春天起,作家协会便鼓励会员作家走访乡村、记录乡村,若更多会员作家能行动起来,便能为宁武乃至更广阔地域的乡村历史与文化,留下珍贵的文字档案。这既是身为作家对一方水土应当承担的使命,也是对乡土文化传承的有力践行。
即便该书已经发布,邓换伦仍对作品保持严谨态度。他坦言,书中仍存在记忆中年限有误、错字,以及内容表现不全面、不准确甚至有谬误的问题,因此在《村容村貌巨变》一文的末尾,他由衷写道:“我更由衷希望所有了解并关心热爱小木厂村的志士仁人对这篇‘回忆录’务要细致地阅读,进而作深入修改增补使之臻于完善,更为精准地反映小木厂村的历史与现实,为后人留下一点可资纪念的乡愁……”
时光流转,乡土始终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原乡。小木厂村是邓换伦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他的《小木厂村纪事》以文字为舟,载着一个村庄的记忆在岁月的河流里静静航行——
它传递着乡土文化的薪火,让每一个翻开书的读者,都能在字里行间,寻到属于自己的那缕乡愁;
它诉说着小木厂村的故事,让这份“乡愁”,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回响。
注:写于2025年9月2日-7日
来源:宁武作家赚配网
发布于:山西省兴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